English 日文 |
歡 迎 小笠原 中文網站 在這網站裡將介紹我的研究活動 |
|
![]() |
![]() |
![]() ![]() |
![]() 國立清華大學禮聘日籍學者小笠原欣幸為榮譽講座教授,9月25日舉行證書頒授典禮。小笠原教授研究台灣政治逾30年,曾多次神準預測台灣大選結果。他自本月初在人社院學士班開設「台灣政治與選舉」及「台灣選舉研究」課程。高為元校長歡迎小笠原教授成為清華大家庭的一份子。 (2024年9月25日) |
【小笠原欣幸觀點】展望2025年台灣情勢:朝野攻防、兩岸關係、川普2.0
向日本讀者解讀2025年的台灣情勢。中文版本刊載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25年1月11日) ![]() |
![]() 日本《東洋經濟》刊載我的專題報道【日本學者如何成爲台灣的「選舉之神」】。中文翻譯刊載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24年11月18日) |
川普當選成為台灣『惡夢』的危險徵兆
我希望4年後被別人說「你的悲觀論並不正確」,但仍需要將台灣的安全保障環境可能產生變化這件事放在心上,願僅是杞人憂天。 (2024年11月7日) |
【小笠原欣幸觀點】川普將使台灣大幅提高國防預算?美國若不同理台灣民意,只會讓中國竊喜
台灣人民理解,在面臨軍事危機時刻只能依靠美國,但他們也害怕被美國所拋棄,沒有人願意淪為棋子。 (2024年8月15日) |
4年後的台灣總統大選展望 下一次會是賴總統vs.藍白合候選人嗎?
雖然言之過早,但仍然想嘗試想像四年後的總統大選和兩年後的九合一選舉,希望能提供一個觀察視角。本文僅屬於外國觀察者的粗淺見解。 (2024年7月18日) |
![]() 我接受台灣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專訪,討論過去三十年的台灣選舉研究的方法。第一次接受台灣媒體的專訪。感謝《報導者》團隊的精緻編輯工作。 (2024年4月5日) |
【小笠原欣幸觀點】台灣選後新政局展望,選民分別交付給藍綠白哪些「功課」?
1月所舉行的台灣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三黨可謂「勝負互見」,各自有所得失。這種作法雖體現出選民精妙的政治平衡感,但實務上也暗含了台灣政治運作上可能會陷入僵局的隱憂。 (2024年2月7日) |
【2024大選論壇-小笠原】台灣的選擇-民進黨持續執政,立法院三黨不過半
這次總統大選的一大特點是民眾黨柯文哲的參戰。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都受制於柯文哲的選戰策略而步調紊亂。深究這場選舉最重要的核心議題,是究竟該不該終結已執政8年的民進黨政權。經過深思熟慮,台灣選民做出了最終的抉擇。 (2024年1月18日) |
2024台灣總統大選展望:選前半年盤點柯文哲高人氣的背景因素分析
拙文盤點選前半年的三個陣營的情況,探討柯文哲高人氣的背景因素以及將來面臨的挑戰。全文登載於《鏡週刊》。 (2023年7月19日) |
何為「台灣獨立」? 看似熟悉實則模糊的關鍵詞
我向日本讀者解釋「台灣獨立」的涵義。中文版本刊載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23年6月21日) |
2024台灣總統大選展望:三位參選人的民調變化與競爭走向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23年6月5日) 《日本經濟新聞》「臺灣特輯」的問題為何?:報導落入招致當地反彈的陷阱 《nippon.com》(2023年5月29日) 曾經反共的國民黨為何被冠以「親中政黨」之名?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23年5月22日) 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展望:民進黨搶佔選戰先機,國民黨局勢陷入混沌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23年4月27日) |
美中因素的影響力前所未見:2024年臺灣總統選舉的關注點
這次台灣大選將成為美中激烈角力的舞台。拙文簡短地整理台灣選民的基本結構,美中因素,維持現狀的意思,介紹候選人。 (2023年4月4日) |
懷疑美國棄台、對美不信任的「疑美論」蔓延背景
拙文探討在台灣逐漸擴散的「疑美論」,背後因素,並評估對於總統大選的影響。若是「疑美論」更加深入人心,國民黨的勝選機率會提高,而如果「疑美論」能被有效控制的話,則對民進黨有利。中國應該會強化擴散「疑美論」的情報操作,美國勢必會對其擴散有所防備。最後將由台灣的選民來決定。《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23年3月6日) |
![]() 《自由時報》2021年9月12日 中正紀念堂維持巨大銅像以及炫耀的三軍儀隊儀式,留下那個年代的原味,對海外的旅客而言,會提供非常好的民主教育機會。保留最具備象徵性的設施,和拆除各地校園的威權時代的銅像不一定會有矛盾。這點,想提供一個海外的淺見。 ![]() 演講影片(YouTube 50分鐘) 2021年8月28日 國史館主辦「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化」學術討論會。我透過視訊方式做主題演講。影片在國史館的網站公開。 演講稿在這裡可以下載 (PDF) (2021年9月2日) ![]() 日美聯合聲明蘊含的意義在於有關台灣的「72年體制」的重組轉換。「21年體制」將演變為「台海軍事警戒狀態持續,尚未升高成戰爭,日美臺緊密地維持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若日本採取「避免刺激中國」的路線,反而會提高了引發台海戰爭的風險。 (2021年5月18日) ![]() 有關東沙島的拙文刊載於美國《Diplomat》 The Pratas Islands: A New Flashpoi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以及《Newsweek雜誌日文版》 中央社報導〈日本學者:東沙群島恐成台灣危機導火線〉 (2021年2月19日) ![]() 我獲得了2020年的「亞細亞太平洋賞」的特別賞、「樫山純三賞」的学術書賞。 這兩個都是日本國內有權威的學術獎。 對於拙著《台灣總統選舉》受到評價,感到非常榮幸。 感謝朋友們的支持、照顧,以後也請多多指教! 得獎演講(YouTube,8分鐘,日語) (2020年11月17日) ![]() 簡短的回顧安倍時代的日台交流的發展,指出安倍政府對日台關係的最大的貢獻是簽署日台漁業協議。在維持日中關係的大框架的同時,在涉台問題上所能做的事情,確實難度很高。日台關係進一步發展,民間交流更頻繁是多年來為日台的相互理解而努力的很多日台人士的功勞開花結果。 登載於《自由時報》的〈自由共和國〉。 (2020年9月7日) ![]() 在日本對李登輝前總統的關注和評價因人而異。對李的好感度與日本政治的「右派、保守派」和「左派、自由派」的意識形態結構有密切關係。在日本熱心與台灣交流的是保守一派,日本的自由派很少為台灣吶喊,……問題的根源在於日本從意識形態上看台灣。登載於《自由時報》的〈自由共和國〉。 (2020年8月10日) ![]() 我不贊同「因為罷免成功,所以就是很好的民主主義」的看法。如果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罷免的話,就成了政治鬥爭,和肯定台灣民主主義背道而馳。假設勉強通過的話,會有很多評論指出罷免投票的正當性問題。可是,這個結果無法挑剔。高雄市民用民主主義的選票方式結束了爭論。 登載於《自由時報》的〈自由共和國〉。 (2020年6月15日) ![]() 2020年台灣總統及立委選舉 選前的預測和結果相近 在此向各位報告選前作成的預測與選舉結果之間的差距。 這次蔡英文得票率和立法委員席次的預測幾乎完全相近。 (2020年1月22日) ![]() 日學者:蔡英文政績受肯定 但民進黨將面臨考驗 選後第二天發表的評論文。中央社翻譯成中文。(2020年1月12日) 簡短的日文版本登載於《朝日新聞》和《日經新聞》。 ![]() 解讀台灣九合一選舉(上) (下) 本文原刊於日本PHP出版社的《Voice》雜誌2019年2月号(1月10日出版)。 透過鄭凱榕小姐精緻的翻譯,拙文登載於《思想坦克》。(2019年2月13日) ![]() ![]()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發表了五項概括性的對台政策。這是在鄧小平時代的「吿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本文嘗試對「習五點」或「習五條」做一解讀。(2019年2月4日) ![]() 蔡政府上台後已經過了兩年半。有關蔡政府滿意度的低迷,本文主要集中在蔡政府本身的問題,綠營內部矛盾,以及台灣選民的矛盾上探討。(2018年10月7日) ![]() 去年5月蔡政府上台以來擔任行政院長的林全請辭下臺,改由台南市長賴清德接任。本文要探討這次行政院長交接的背景與其政治意涵。(2017年9月15日) ![]() 蔡總統的滿意度在其政權1週年之際呈現出嚴峻的局面。本文分析蔡政府的改革志向和惰性並存的矛盾特質,也指出蔡政府能否逆轉這幾個月最為關鍵。(2017年7月21日) ![]() 兩岸關係已經陷入了膠著狀態。美國川普當選總統,中美關係的未來變得不透明。台灣正在風暴中謹慎地向前行走。(2017年3月31日) ![]() ![]() 馬政府在哪裡以及如何跌倒? 本文嘗試解釋兩岸關係如何導致了 馬總統滿意度的低迷以及國民黨的窘境。(2016年8月18日) (简体字) ![]() ![]() 本文是我在2016年2月5日日本台灣學會研討會中所做報告基礎上修改而翻譯成中文。 也是3月8日我在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研討會上報告的版本。 這篇論文刊載於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的《台灣研究》 (2016年8月) ![]()
| ||
| ||
![]() | ||
| ||
![]() | ||
![]() |
小笠原欣幸
HOMEPAGE 【首頁】 【日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