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灣地方選舉:馬英九的慘敗與中國因素

小笠原 欣幸



  2014年11月29日,台灣全國舉行了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央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這次選舉失去了包括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等直轄市在內的主要縣市,可以說慘敗。相較於各別的候選人的優劣,「國民黨提名」被認為是造成流失選票的最大關鍵。也就是說,台灣的選民對馬政權六年來的表現說NO。馬英九總統也為了負起大敗的責任而請辭國民黨黨主席一職,等於放棄了本身一個重要的權力來源,這也代表馬總統在剩下的任期內很難達成任何政績。國民黨內也因為後馬時代提前來到而陷入了混亂。
  馬總統在2012年連任後,政權的運作彷彿一直失去了方向,2013年9月為了剷除立法院長王金平而發動政爭,結果卻遭遇了失敗;2014年3月強行在立法院推動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批准,卻導致了學生與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生運動」而受挫;馬英九又將命運寄託在2014年11月於北京舉行的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希望能夠親自出席並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舉行首次的兩岸領袖會談,但最後也沒有實現。


 對馬的兩岸政策警惕

  雖然兩岸關係並非是這次選舉的直接爭點,但卻間接造成了國民黨的敗北。最具象徵性的就是國民黨提名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的大敗。連勝文的父親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正是2005年與中國共產黨胡錦濤總書記舉行會談,成為了兩岸建立緊密經濟關係的重要推手,連家也因為被認為利用深入參與兩岸政經關係而獲得龐大利益,在選舉期間不斷遭到外界批判。國民黨提名的桃園市長候選人吳志揚的父親也是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吳伯雄又在兩岸關係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吳志揚也落選了。
  在中國大陸經商獲得成功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不僅支持馬政權的對中政策,甚至在為國民黨候選人站台演講時表示:「國民黨候選人當選的話,將會在當地加碼投資」,可是郭台銘為其站台的縣市長候選人通通在選舉中落敗。因此我們可以作出一個解釋,那就是台灣的民意在「太陽花學生運動」後,對馬政權的對中政策的戒心開始提高。
  馬總統在第一任期內採取了「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的路線,並且貫徹了「先經後政」的主張,獲得了民意一定程度的支持。可是連任後,為了在兩岸關係獲得重大成果以在歷史上留名的動機,馬加速了對中政策的腳步。例如建立了與習近平之間的各種溝通管道,簽訂服務貿易協定,推動海基會與海協會互設辦事處、推動主管兩岸事務的閣員直接會談與互訪,可以看得出來兩岸間的政治對話的氣氛與環境逐漸培養。
  馬英九為了實現出席APEC領袖會議並與習近平會談,透過非正式管道與中國方面進行溝通,但是相關的談判可能是在2014年7月底左右破局。馬英九似乎認為習近平可能最終會作出讓步,但馬的預測錯誤。馬也沒有做出放棄維持台灣現狀的承諾,習也沒有讓馬白吃午餐的打算,也因為談判已經進行到非常關鍵的階段,反而最後在雙方都有所不滿的情況下告終。


 兩岸關係走向冷卻

  習近平接班後,中國的對台政策也出現變化,雖然改變的幅度非常小,但提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習近平稍微加速推動統一台灣的步伐,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2014年9月做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的發言。包括馬英九在內,台灣的多數民意並不接受「一國兩制」,而習近平不僅非常了解這點,而且相較於胡錦濤在面對台灣客人時盡可能不去提起「一國兩制」,習近平選擇搬出「一國兩制」。加上正好此時香港發生了質疑「一國兩制」的抗議活動,這當然又讓台灣內部提高了對中國的警戒感。兩岸關係在2008年到2012年的馬英九-胡錦濤時代,因為雙方的自制而維持的巧妙平衡,就這樣開始崩解。
  馬總統在2014年10月的國慶演講時,表明支持香港為爭取普選而進行的抗議活動,這可以說是馬英九就任總統以來,首次作出如此強烈的發言,希望中國能夠走向民主化。中國政府則對此表示反彈,這也是中國政府在馬英九就任以來首次公開批判馬英九。兩岸關係也開始走向冷卻,而這次選舉的結果,又可能使雙方關係走向冷卻的狀況更加明顯。雖然是地方選舉,但是強烈批判馬政權的對中政策的民進黨獲得大勝,所以這次的選舉又代表了更大的意義。
  習近平在2014年9月有關「一國兩制」的發言震撼了台灣,但他在11月的北京APEC時,以笑容迎接了代理馬英九出席的蕭萬長,並且重申了馬政權重視的「九二共識」,讓馬政權的相關人士鬆了一口氣。但這可以說先打了對手一巴掌,再以溫柔的語氣問對方「要不要緊?」的做法,屬於一種動搖對手心理的戰術,也類似毛澤東打擊政敵、迫使政敵服從的作法。
  習近平先在2013年6月與吳伯雄會談時表示:「中共中央將繼續實行既定的大政方針,致力於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卻又在10月與蕭萬長會談時,作出了等於是打了台灣一巴掌的發言:「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只是習近平的心理作戰對於馬政權可能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對台灣的民意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從大的方向來看,中國的對台政策與台灣民意的潮流可以歸納為:只要中國的習近平政權為了促進兩岸統一而向左移動一步,台灣的民意就會對中國的動向有所警戒而向右移動一步。雖然這個移動的幅度非常小且很緩慢,但雙方的潮流碰面而產生了漩渦,航行在中國共產黨與台灣的民意之間的馬政權這條船,最後被捲入漩渦而翻覆。
  2016年總統選舉之前,台灣的選民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思考,該怎麼樣彌縫後馬時代的兩岸關係,並且以自己的選票做出回答。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神經戰,將會在2015年的一年內持續發生吧。(2014年12月20日)

英文版本 Ma's defeat in Taiwan and the China factor 登載於朝日新聞社英文網站AJW
http://ajw.asahi.com/article/forum/politics_and_economy/AJ201501150022


  小笠原中文網站

OGASAWARA HOMEPAGE